
DeepMind报告:到2030年,人工智能会是什么样子?
前沿资讯
1758180586更新
0
导读:一份由谷歌DeepMind委托、研究员大卫·欧文(David Owen)撰写的报告预测:如果当前的发展趋势持续到2030年,人工智能相关投资可能达到数千亿美元,算力消耗需要以“吉瓦”为单位来计算。与此同时,AI在科研领域的应用将加速,尤其在软件工程、数学、生物学研究、天气预测等方面带来显著效率提升。不过,能力的提升与真正落地之间,仍存在不小的时间差。
按照预测,到2030年,前沿人工智能的训练可能需要超过1000亿美元的投资,以及以“吉瓦”为单位的电力供应。以2020年最大的AI集群作为参照,这样的算力规模相当于需要该AI集群持续运行三千多年。 虽然这一数字听起来惊人,但研究认为,如果AI能显著提升生产力,就有理由支持这种投入。从趋势上看,过去十年里,简单的规模化已经不断带来突破,而所谓“增长遇到瓶颈”的担忧,还没有明确证据出现。报告特别强调了科学研发可能受益的方向。到2030年,AI或许能:
- 独立编写复杂科研软件,从自然语言直接生成代码;
- 辅助数学家,把证明草图转化为完整推理;
- 解答生物实验相关问题,从实验协议到蛋白质相互作用;
- 提升天气预测精度,从小时级延伸到周级。
这些能力的基础,已经在现有基准测试中初露端倪。趋势推演显示,科研助手型AI将像今天的软件编程助手一样普及,在科研不同环节实现10%-20%的效率提升。
不过,能力的提升并不意味着马上就能大规模应用。相比软件工程,生物医药等领域研发周期更长、验证环节更复杂,因此真正进入生产环节可能会滞后。换句话说,科研一线的“AI实验助手”可能在2030年前后逐渐普及,但药品研发、产业应用全面变革可能要再等更久。
报告的结论指出:人工智能的规模化发展大概率会延续到2030年,并逐渐渗透到科研、经济和社会各个角落。接下来几年,如何在算力、电力和投入之间找到平衡,将成为产业和政策制定者必须面对的现实考题。
参考资料:https://epoch.ai/blog/what-will-ai-look-like-in-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