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资讯
1762250699更新
0
导读: 国家卫健委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和规范“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应用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30年实现基层诊疗智能化全覆盖。政策明确八大重点方向,从基层诊疗到中医药、公共卫生再到科研教学,人工智能将深度融入医疗全链条。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印发《实施意见》,明确未来五年医疗智能化的发展蓝图。文件指出,要以安全可控、创新驱动为原则,在“人工智能+医疗卫生”领域推进规范应用,提升全民健康服务质量和效率。
按照规划,到2027年,全国将建成一批高质量医疗数据集和可信数据空间,形成临床专病专科的智能诊疗系统。到2030年,基层诊疗智能辅助应用将实现全覆盖,各级医院普遍应用智能影像诊断、辅助决策系统等技术,初步建立完善的标准规范体系。

八大方向全面布局
文件从八个维度明确了未来的发展重点:
一、基层诊疗智能化重点推进基层医生的智能辅助诊疗应用,为常见病、多发病提供处方审核、随访管理、慢病干预等智能服务,提升基层医疗能力。同时,通过电子健康档案和个性化健康管理,探索慢性病“数字化监管+智能干预”新模式。
二、临床诊疗升级推动医学影像智能诊断服务普及,支持高水平医院建设数据中心,为智能诊断提供高质量样本。未来将拓展至儿科、精神病、肿瘤、罕见病等领域,形成更精准的临床辅助决策系统。
三、患者服务智能化从挂号到理赔,患者的就医流程将更顺畅。医院将全面推广智能导诊、云陪诊、远程随访等服务,检查结果可跨机构共享。医保结算、商业理赔也将实现智能化一站式处理。
四、中医药智能化中医药迎来数字化转型。政策提出构建中医知识库和中药全周期智能管理体系,推动中药材从种植、炮制到使用的全流程可追溯。针灸、推拿机器人等设备也将推广应用。
五、公共卫生智能防控强化传染病智能监测与预警系统,实现疾病“早识别、快响应”。在心理健康方面,将以学生群体为重点,推广智能心理筛查与干预。
六、科研教学创新依托国家医学中心和重点高校,推动智能科研助手在文献综述、数据分析、科研管理等环节落地。药物研发也将引入智能筛选模型,加速新药发现与转化。
七、行业治理智能监管建立全国统一的智能急救指挥系统和医疗资源智能调度体系,加强医院运营管理与风险预警。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医疗、医保、医药”协同治理。
八、健康产业创新发展鼓励发展智能健康体检、智慧药房、智能理疗等新型服务业态,支持国产智能医疗装备进入临床试点,打造一批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健康产业集群。
政策同时强调,要夯实人工智能应用的基础能力。从数据、算力到标准体系,都将实现全国统筹建设。国家将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建设国家级医疗健康数据中心与灾备体系。
“安全”是整份文件的关键词之一。国家将建立从研发到应用的全链条监管体系,对医疗AI产品实行分级管理和备案制度,确保个人隐私与数据安全。 此外,还将完善伦理审查机制,防范算法风险,确保智能医疗始终在安全、透明的轨道上运行。
这份《实施意见》标志着我国“人工智能+医疗卫生”进入系统落地的新阶段。从城市到乡村,从影像诊断到康复理疗,从中医药到公共卫生,AI将成为医生、患者、科研人员共同的“健康伙伴”。
参考资料: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511/content_7047018.htm
豫公网安备41010702003375号